新闻速递

新闻速递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速递 > 正文

透析洱海治理之难

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01日 18:33

2015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大理视察,作出“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”的重要指示,并始终关注大理、心系洱海。以此为契机,洱海治理的历史性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。

洱海属于高原封闭性湖泊,高原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由于污染累积型、输入型双重叠加,加上水流和水交换缓慢、沉降作用强、稀释能力较差,洱海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多年来持续处于高位。1996年洱海大规模藻华暴发时,我作为联合国世界湖泊委员会聘请的专家受邀赴大理考察。从那时起,我就一直在关注洱海治理。

这些年来,云南省和大理州持续加大治理力度,但治理效果时好时坏。特别是2015年以来,由于洱海流域城镇化加速,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进一步聚集,相应的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增加,使得洱海污染负荷急剧增加,水体氮磷浓度、COD等主要指标持续走高并明显呈上升态势。

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后,云南省和大理州高度重视,在各级党组织、党员干部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,通过科学及时迅速的救治,洱海水质得到明显改善,洱海治理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。大理州及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监测的综合水质数据表明,洱海水体平均透明度去年上升到1.82米,2018、2019年连续实现7个月Ⅱ类。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湖库水质标准评价,去年全年洱海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Ⅲ类。

当前,洱海水质危机已经基本转变,不会出现水质突变式下滑和暴发规模化蓝藻水华。特别是2019年气温较常年偏高1℃,雨季推后一个月,降水较常年偏少20%,入湖水量减少40%等极其不利的气象和水文形势下,也没有出现突变式下滑。但洱海水质要实现总体Ⅱ类、良好湖泊的目标还任重道远,需要各方面持续发力,久久为功。

撰文: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教授 孔海南

(转载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杂志》 原文链接

2010-2021 上海交通大学纪检监察机构 版权所有 沪交ICP备2010818